Chinese - Original Articles

《空洞骑士:丝之歌》独立游戏的未来何去何从?

历经七年打磨,澳大利亚独立工作室 Team Cherry 的新作终于登场。然而,玩家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丝之歌》究竟是未达预期,还是被期待所累?

The poster of the game Hollow Knight: Silksong on Steam
Steam上《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发行海报 (Ruowen Huang/摄)

《空洞骑士:丝之歌》(Hollow Knight: Silksong)于2025年9月25日正式登陆 Steam平台。该款探索型横版动作游戏由Team Cherry 游戏工作室开发。暗黑童话的视觉效果塑造出一个既孤独又充满生命力的地下王国。玩家需在庞大的地图中战斗与解谜,不断解锁新的区域与能力。该游戏独特的手绘艺术风格和沉浸感的叙事方式收获了全球玩家的关注。

早在2017 年,《空洞骑士:丝之歌》的前作《空洞骑士》凭借其手绘美术、2D探索世界与论坛氛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并迅速积累了忠实粉丝群体。正是在这种势头下,不少玩家们期待 Team Cherry 的续作将成为下一部传奇作品。

自 2019 年初官方首次公布《空洞骑士:丝之歌》立项消息以来,粉丝的等待便从未停歇。历经多年反复猜测与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这部续作终于在 2025 年 8 月释出正式预告,并确认于 9 月 4 日推出。七年的漫长等待,终于迎来了转折的一刻。

作为《空洞骑士》的续作,《空洞骑士:丝之歌》(后续简称《丝之歌》)讲述了主角霍妮特(Hornet)在被神秘力量俘获后,被带往名为“法洛姆”(Pharloom)的王国。这里的居民信奉“光明之神”,而整个王国的秩序由象征束缚与连接的丝线维系。然而,这份表面的秩序之下,隐藏着对“控制”与“牺牲”的深层依附。为了回到家园,霍妮特必须穿越这片充满陷阱与敌意的土地,在攀登王国高塔的过程中揭开自身力量的秘密。

A screenshot of the game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heroine and an NPC.
霍妮特与NPC“绿王子”对话(Ruowen Huang/摄)

故事虽延续了前作“虚空与光明”的对立主题,却将焦点着重放在“命运与自由”的冲突上。霍妮特既是被王国培养的复仇者,也是试图挣脱命运之线的反叛者。《丝之歌》延续了前作的探索与战斗机制,玩家需在地图中挑战Boss、收集道具,同时解锁角色技能,逐步揭开故事的真相。

然而,《丝之歌》发布之后,游戏的难度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它不只是一次“冒险”,而更像是一场对玩家意志的考验。

南加州大学游戏设计与开发专业(SCA Game Design & Development)的研二学生Wenxuan Li谈到自己对《空洞骑士》系列的游戏体验。他说:“相比前作,《丝之歌》的操作更难了。例如连续的下劈动作需要更精准的节奏感,而且Boss的血条也更厚。对新手来说,这真的是一个需要信心和耐心的过程。”

尽管这种高难度设计让新玩家望而却步,但在核心玩家眼中,这种“痛并快乐”的体验,构成了 《丝之歌》独特的魅力所在。

来自USC 游戏艺术(Game Art)专业的大四学生Willem Lent也有类似的评价。他表示,虽然游戏的难度有所提升,但并没有削弱自己的热情。他说:“《丝之歌》上线的那一刻依然让人非常激动,没有辜负7年的等待。”

对于外界关于游戏难度和可玩性的争议,Lent表示理解:“这确实不是一款新手能轻易沉浸其中的游戏,但对我而言,无论是故事叙事还是玩法设计,都更加精妙绝伦。”

针对这些问题,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与游戏系教授 Gordon Bellamy 探讨了独立游戏在当代全球市场中如何寻找平衡与突破的可能。

Bellamy 指出,游戏的高难度设计并非惩罚玩家的手段,而是创作者有意塑造的语言学习过程。玩家在一次次挑战与失败中逐渐精通这门语言,通过操作与探索去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这种过程,就像阅读文学或欣赏音乐一样,需要时间与共鸣。对他而言,《丝之歌》的魅力正在于此 — 它并不要求所有人都通关,而是邀请玩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

Team Cherry 展现了对玩家体验多样性的包容,也为独立游戏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 如何让游戏的机制、情感与叙事形成统一的表达。

游戏翻译与文化表达是《丝之歌》的另一个争议。不少中国玩家在Steam评论区表示,游戏中的宗教隐喻和诗歌引用难以完全融入其叙事世界。这也暴露出独立工作室在本地化方面的局限 — 缺乏语境的情况下,难以兼顾准确性和文化共鸣。

Bellamy针对Steam中国区低评分现象指出:“本地化不仅仅是语言翻译,还包括文化翻译。语言翻译确保文字本身能够被理解,而文化翻译则让受众能够理解并与故事产生共鸣。这两者是不同的类别,设计者在开发游戏时需要认真考虑并精心处理,”他补充道,“对于独立工作室来说,如果想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这是不能忽视的部分。”

The screenshot of the positive comments on Steam of the game
Steam 中国区的部分高赞评论(Ruowen Huang/摄)

随着中国市场的提升,越来越多独立游戏开始重视本地化策略,包括聘请翻译顾问和组织玩家测试等环节。在Bellamy教授看来,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工作,更是让玩家“真正感受到游戏世界”的关键步骤。

无论是游戏机制、操作难度、还是文化翻译的问题,都揭示了《丝之歌》在市场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这也给独立游戏工作室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Team Cherry创作《丝之歌》的七年间,玩家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变化。过去,游戏的核心体验主要是“亲自游玩”;如今,观看博主玩游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Bellamy引用英国学者 Richard Bartle 的《玩家类型理论(Bartle types)》来说明游戏的价值恰是包容多元的动机,能让探索者、成就者、社交者与体验者都能在同一款作品中获得独特的情感满足。他指出,过去七年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观看来参与游戏世界,甚至“观看”本身已成为游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 Twitch 还是 B站,玩家不仅在观察他人的操作,更在共享一种集体情感与叙事的体验。他认为,这种观看文化改变了人们与游戏的情感连接,也重塑了游戏被理解和传播的方式。

当谈到独立游戏工作室的机遇时,Bellamy认为,挑战与机会并存。除了游戏本身的开发外,独立团队还需要在收入模式、发行渠道和社区舆情投入更多精力。他表示:“无论一款游戏多么优秀,如果玩家难以接触到,或者社区反应不佳,游戏都很难获得好评。”

对于年轻的创作者,Bellamy教授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鼓励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与游戏专业的学生积极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合作,从不同专业视角中汲取创意与理解。

在他看来,游戏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文化叙事。了解玩家需求与制作游戏本身同样重要。

​​Team Cherry用7年时间打磨出《空洞骑士:丝之歌》,玩家从中体验到了独立工作室在创意、叙事和全球化挑战上的成长。这一历程也为行业创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如何在设计艺术与游戏机制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兼顾文化理解与玩家反馈。

尽管作为续作,《丝之歌》引发的争议多于前作,但它依然展示了独立游戏工作室在全球玩家市场中的探索与突破,为独立游戏的未来方向提供了新的参考。

编辑:Leo Li

审校:Yiyi 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