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晚,洛杉矶郡蒙特利公园(Monterey Park)的AMC大西洋时代广场人头攒动。这一夜,备受瞩目的动作剧情片《捕风追影》在此举行北美首映礼,标志着这部中港合拍大片在美国银幕的正式亮相。这部电影不仅是成龙与梁家辉继《神话》(2005)后的再次合作,也是成龙与导演杨子的第二次合作。
不同于传统警匪片“你追我逃”的影片模式,《捕风追影》通过融入人工智能、城市系统监控等元素,展现了一场高科技叙事下的“猫和老鼠”。故事发生在未来配备了强大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天眼”)的澳门。这个系统连接着全城的闭路监控网络,并配有一个能与警员实时互动、回答问题的高级AI助手(“辣妹”)。 然而,当一伙以“影子”(梁家辉饰)为首的高智商罪犯入侵系统并盗取虚拟银行中数亿元的加密货币后,澳门警方开始质疑这个高科技系统的可靠性。为了挽回局势,他们请回了退役老警官黄德忠(成龙饰),由他带领团队以传统的侦查技巧结合现代科技展开追捕。最终,黄德忠凭借敏锐的直觉与经验,成功将罪犯缉拿归案。
这部影片揭示了科技发展背后的问题:在使用高度自动化的电子应用程序时,个人信息可能变得透明,并进一步削弱个人财产安全。在电影中,澳门警局高度依赖AI助手及“天眼”监控系统:因为强人工智能是如此强大,并且不需要任何操作门槛,“天眼”控制室的警员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软件工程技术。“天眼”系统以及AI助手此时宛如警局的大脑,警员如同四肢。而当最智慧的大脑被麻痹后,四肢便没有自主行动的能力。
因此,当影子及其团伙通过黑客手段入侵“天眼”系统,并使其全面停摆后,警员没有任何反击的手段,只有等到犯罪团伙扬长而去后,再开始制定追捕计划。事后,澳门警局署的警长尖锐地批评到:“在我们拥有所有这些技术之前,我们是怎么工作的?” 这句话亦是电影尝试探讨的主题之一:在一个算法主导、数据至上的时代,人类是否仍掌握着命运的主动权?

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负责领导学习与交互式机器人自主实验室(Lira Lab)的Erdem Biyik 教授指出:“电影中的其他所有科技概念 — 闭路电视监控、加密货币和虚拟化银行 — 已经存在了。”
当被问及电影中的强人工智能是否已经走入现实时, Biyik 教授明确指出了这一设定的夸张性:”现在大多数的人工智能系统,比如ChatGPT,更像是一个对话代理。它可以访问监控数据,但他们的运行系统会很慢。想象一下,当你向ChatGPT发送一张图片时,它需要很长时间(4-5秒)才能处理。而现在你拥有整个城市的数据,如果你想和它进行对话,那将花费更长的时间。
谈及如何将相关的科技桥段造进现实,Biyik教授指出:“这并不是不现实的。我认为这会发生,只是现在还没到时间。” 他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发现:量子计算、以及能够在接近零开尔文温度下工作的超级计算机,正在逐渐出现。
这些低温环境是突破的关键:量子计算机和超导计算机需要在极低温下运作,以维持量子比特(qubit)的稳定性,而只有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量子态才不会因热噪声而坍塌,并以此确保计算的精度和速度。这样的低温计算被视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支撑之一,并且可能让AI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思考”。
当被问到我们距离这样的未来有多远时,Biyik教授回答道:“十年内。” 他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分享了他上个月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论文研讨会上的发现:“现在,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超级计算机或低温技术对手写数字进行分类”。他接着断言道:“实现电影中的科技模型可能只是一个规模问题,所以这不会太远。”
影片探讨的另一层主题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些无法适应和追赶科技发展的人是否注定被淘汰?
虽然影子精通高科技犯罪,但当警方将他手下的黑客团队一一捕获后,他便失去了操控虚拟账户的“中枢神经”。虽然他手中仍握有部分加密货币的密钥,却不懂如何在层层监控的网络中安全提现。这个关键的技术缺口,最终成为了他覆灭的关键。
如果说“影子”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罪犯,那么警方的信息团队同样暴露了他们对数字安全的麻木:在影片前半段,他们几乎将全部信任交给了“天眼”系统与AI助手,而当系统被黑客入侵时,澳门警方的信息团队未能及时识别异常信号,因此错过了最关键的防御窗口。正是这一失误让警方开始重新评估人工智能的角色,这也导致他们后期战略的转变:重新引入传统的追捕方法,并使用人工智能作为抓捕罪犯的辅助技术。
影片中的警方与“影子”一样,都是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未能跟上科技浪潮的普通人,或许也正面临类似的困境。当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算法、数据、和智能系统所掌控,那些缺乏数字素养的人,是否仍能妥善保护自己的隐私与财产安全?
Biyik教授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适用技术的人通常效率会更高,“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显然会更有优势。区别在于效率。你当然可以去银行的实体分行,但是用手机操作要快得多。我并不是说传统方法会消失,但对于很多应用来说,使用技术并且拥有数字素养确实有优势,这就是如今的现实。”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金融的迅速渗透,个人信息正在成为最易被交易、也最难被保护的资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多起加密货币盗窃事件。例如,2014年, 位于日本东京涩谷的比特币交易所 Mt. Gox 被曝丢失(或被盗)数十万枚比特币,价值数十亿美元,最终被迫停止运营。此外,根据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最新报道,加密货币公司 Bybit 于2025年被黑客窃取了价值 15 亿美元的数字货币,或将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加密货币盗窃案。在智能支付与虚拟货币全面渗透的时代,缺乏对现代科技运作机制的理解的人们,可能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交出了他们最核心的安全防线。
如果人类个体的数字素养以及能力不足以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目标,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将愈加复杂。在影片中,“影子”的团队通过黑客技术实施资金盗窃的行为显然违反了社会规则。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当面对违规与异常行为时,人工智能是否有能力,或者说,是否承担着弄清并应对人类异常行为的义务?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Biyik教授表明这是一个复杂的政策问题:“根据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十进制规则规定机器人永远不应该伤害人类。但如果我们在谈论的是一个不具有协调性的环境,比如伤害一个人就能拯救三个人,那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如果捉捕一个臭名昭著的盗窃犯就能使三个无辜的投资者受益,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应该介入帮助?相反,如果帮助一个贫困的天才黑客盗窃三个富商来路不正的钱财,又是否情有可原?在特定情况下,对与错的认知和判断应该由谁来教导人工智能?在所有问题都可以用AI来计算的时代下,相关的问题仍需要大量的人工研究。
影片末尾并没有尝试回答上述议题,反倒是像抛出了一个等待回答的问题。正如电影里面所展示的,科技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被警方质疑,而案件的侦破最终仍然依赖黄德重带领的监视小组以及老派的追踪方法。在这个框架下,天花乱坠的人工智能助手以及天眼系统更像是为了让影片看上去更加新奇的设定与噱头,而不是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内在核心。
但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答案:虽然捉捕行动的主要决策由监视小队作出,但是黄德忠并没有彻底拒绝科技,而是将AI作为系统性工具,帮助小队分析数据、追踪信号、并且整合信息。电影结尾与前半段最大的剧情反差,在于关键的判断与行动权利被交给了人类。
因此,电影真正的答案可能并不是“放弃科技,回归传统”,而是“让科技重新回到人的掌控之中”。或许,这才是《捕风追影》在正义与邪恶的交错之外,留给观众的启示。
编辑:Leo Li
审校:Yiyi Z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