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抖音博主Yapie程序员哥在网易云音乐平台发布了一首由AI制作的流行歌曲《七天爱人》。截止9月份,这首由DeepSeek全程创作、编曲、并演唱的歌曲已经突破了100万播放量,而其创作过程的高效性和低成本吸引了许多听众的关注。
最初,Yapie运用AI创作歌曲的想法只是一个偶然 —由于职业背景,他大量的接触了市面上许多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在偶然发现DeepSeek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潜力后,Yapie利用这一发现开始了他的创作试验。而他的实验结果《七天爱人》这首歌在音乐平台和网络上所带来的流量超乎想象;不仅为他带来了日均150元的收入,他所发布的关于如何使用AI制作歌曲的教程视频也登上了热搜,获得19.3万的点赞量和13.7万的收藏量。在评论区中,有些网友认为《七天爱人》就是一首“拼好歌”,有些网友则认为AI的作词作曲水平已经堪比“专业歌手”。也有些网友已跟随博主开始使用AI创作音乐并在正规音乐平台发布。Yapie的“成功”事迹让AI创作进入大众视野中,而这一突破性的创作形式也引发了南加州大学的同学及教授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该深入创意产业”的激烈讨论。
AI生成的旋律再流畅,也缺少‘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背景故事。从AI歌曲的创作性质入手,音乐及音乐剧与音乐产业双专业的大四学生Elysa Hernandez明确表示了她对AI创作歌曲的质疑。她认为,尽管AI能够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完整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情感传递和艺术价值远不如人类创作的音乐:“音乐艺术家用音乐来表达自己,为听众讲故事。至少从表演的角度来看, AI永远不会有能力产生这种人文主义的情感影响。”
Hernandez的观点反映了许多创作者的担忧。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往往源于创作者个人的经历。AI虽然能够根据海量的数据生成作品,但却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情感。因此, AI的加入可能会削弱艺术创作与人的共鸣,取而代之的将是机械化的、情感淡薄的作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这种反对态度。电影学专业的大二学生Chris Zhu则认为,AI在创意产业中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Zhu认为,AI的加入能够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工具和灵感。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AI可以帮助创作者更高效地实现创意。AI的优势在于其效率与足够广泛的适用性,创作者能够利用AI技术突破传统创作过程中的瓶颈,从而实现更多创意。他提到:“与其试图逆流而上,不如顺应潮流,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 Chris的观点提醒了我们,AI取代创作者并非必然,而是能够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创作者协同工作,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传统创作模式。
AI在创意产业的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方式的革新,也引发了关于公平性的深刻思考。Nikita Hu是公共政策专业的大二学生,她提出: “对于那些喜欢自己创作、并通过传统方式努力创作出类似艺术品的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与传统艺术创作者不同,AI创作者并没有为其作品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仅仅通过指令要求,一首歌曲就可以在3分钟之内被产生。
来自公共政策专业的大二学生、《特洛伊日报》(Daily Trojan)Artsen Entertainment播客的一员Abigail Mann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的桑顿音乐学院(USC Thornton School of Music)吉他教授曾展示了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两支曲目。通过插入声音,并输入一个指令,AI会在一到两分钟内生成一首歌。她的教授认为,这让他的工作更容易,但这个趋势绝对是令人担忧的。她认为: “这种方式没有付出任何时间和努力。我觉得人工智能只是剥夺了那些有激情、有意愿通过音乐讲述自身故事的人的机会。”
相比于传统艺术创作者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通过自身经历寻找情感共鸣而创作出的优秀作品,AI创作者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一首歌曲并获得一定的曝光率。在创作过程方面,人工智能的创作手段无法比拟传统创作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尤其是通过AI生成的歌曲赚取利润,不仅对专业创作者不公平,而且可能导致创作者的收入被压低。这种“不劳而获”的现象,令人从道德层面质疑其合理性。
然而,问题不仅在于创作过程的不公平,更在于AI创作的音乐成果是否应当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情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同等对待。比如凭借大数据模型算法生成的AI歌曲《七天爱人》获得了超过100万点击量。按照日均150元的收益规模,已经能和一些知名歌手的作品在播放量和收入上相媲美。这就引发了一个现实的思考:音乐平台是否应该明确标注AI参与的作品?AI创作的音乐是否应该和普通创作者的作品一样收费?如果不给予区分,是否会在经济上压缩专业创作者的生存空间?AI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是否意味着创作者的价值将被忽视?艺术创作的意义是否会因此受到损害?在追求高效的同时,创作者的劳动成果是否会被不公平地剥削?
AI创作的冲击波正从音乐产业扩散至整个创意产业。关于该产业是否会被AI会取而代之,未来的法规和政策无疑会起到关键作用。当下,我们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规范AI在创意产业的使用准则。合唱音乐专业的大一学生Cass Sobota认为,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意产业需要相应的法规来规范AI的使用。Chris也强调:“为了让这个行业保持好的氛围和平衡,通过法律对行业添加限制是必需的。”
AI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带来新的法律挑战,尤其是在版权、知识产权和创作伦理等方面。AI生成的内容往往基于大量网络资源,这就涉及到对原始内容的合法使用和版权归属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很可能会受到侵犯,整个创意产业的秩序也将受到挑战。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确保AI在创意产业中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也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正向应用。
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的负责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生课程的教授Aimei Yang指出:“AI渗透创意产业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从文本创作领域来看,目前大约80%的内容生产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AI技术,即便是学术论文也普遍借助AI进行润色校对。这种趋势正快速从基础文本向图像、音乐领域蔓延,最终将覆盖影视全流程创作,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强调,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评判对错,而在于如何应对现实:“当技术变革达到一定程度,整个行业就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就像人类发明汽车后不可能重返徒步时代,AI的普及同样不可逆转。” 她建议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聚焦在三个维度 —为内容创作者提供AI使用的策略教育;制定行业指导方针‘以及完善未来伦理问题的政策框架。Yang进一步表示:“这比评判AI技术的存在更有建设性意义。”
面对学生们对AI产生的焦虑和困惑情绪,Yang建议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变革的时代。她表示:“人类对艺术的根本需求不会改变。音乐和电影永远存在,变化的只是创作方式。与其恐惧被替代,不如思考如何将AI转化为创作武器。” 她暗示新一代年轻人在当前处境的优势:“当整个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时,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学习掌握AI工具,建立差异化优势。同学们感到困惑是正常的,但因为害怕而停下脚步不是明智之举。你应该思考能做些什么来更好地适应和生存当下的时代。”
无论是支持AI与创意产业融合,还是担忧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AI在创意产业中的渗透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的独特性的平衡点。毕竟AI与创意产业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如何去寻找一个“合作共赢”的机会。
编辑:Leo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