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C))在Bovard Auditorium举办了为期一天的《人类之外: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研讨会,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11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讲座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重点分享了AI技术如何突破传统艺术的边界。此外,活动中还特别安排了由AI机器人烹饪的午餐会,让与会者体会到了AI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作为USC Arts Now的首个公开活动,此次研讨会由南加州大学艺术副教务长(USC Vice Provost for the Arts) Josh Kun与著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共同策划,并得到USC视觉艺术中心(USC Visions and Voices)及USC生成式AI与社会中心(USC Center for Generative AI and Society) 的赞助,吸引了众多南加大师生和艺术界人士的关注。上午八点半,观众已经在Bovad Auditorium外排起了长队。
走入会场,舞台中央两个机械手与若干显示屏相互配合,伴随着光怪陆离的激光在音乐中摇摆,配合着大屏幕上的”Beyond Human”标题,瞬间将大家带入了AI的赛博世界。研讨会由Josh Kun的欢迎致辞拉开帷幕,他简要介绍了USC Arts Now的项目构成与未来计划,并引用了佛教中的圣光的概念来阐释AI机器学习的自我发展将会带来新机遇与危险,这可能会超越我们对“人类”的理解。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蔡国强先生,他在分享中运用了cAI™——蔡国强工作室的定制人工智能模型,将自己的中文同声传译为带有闽南口音的英语,让各位观众直接感受到AI技术的强大。他展示了多年来与AI共同创作的各类艺术项目,特别是”We Are”爆破计划从草图到璀璨烟火的设计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对AI的看法:他将其视为辅助艺术进步的工具,并指出:“如果艺术家最终被AI取代,那么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该失业。”
接下来的研讨会环节中,与会者轮番上台分享最新研究。伴随着听众的一波波热烈掌声,AI智能舞蹈、人类与建筑的交互技术、AI声音艺术处理与可视化等前沿技术相继登场。这些演示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广阔潜力,揭示了科技如何推动艺术表达的边界。
来自南加州大学传媒学院全球媒体传播专业的研二学生Mimi利用AI大数据库开展了关于“女性歧视“的传媒研究。她肯定了AI在自己的人文研究中的作用。当她在研讨会上看到能够感知音乐并随之舞动的AI机器人时,也同样感受到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交汇。“这些跳舞机器人可以在医院等场景中为病患带来快乐,AI技术可以与艺术结合成为一种疗愈手段,真的非常有启发性。”她说道。
从视觉艺术到音乐、舞蹈和建筑,AI的参与让年轻艺术家们超越传统技法的局限,探索更新颖的表达形式。此次研讨会作为USC Arts Now艺术系列的首场活动,鼓励年轻一代艺术家积极思考这场变革的深远意义。
南加州大学设计专业大四在读学生Pamela对在研讨会上看到的AI与艺术结合的成果感到兴奋,并与蔡国强的观点产生共鸣:“我认为设计行业不会在短期内被AI取代,因为设计依然需要依赖人类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经验,但未来仍未可知。”她还分享了自己在一些项目中运用Midjourney等AI绘画生成技术来激发灵感的经历。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人工智能技术也许正为年轻一代打开新的大门。
除了精彩的分享,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是由Tigawok赞助,Next Robot AI烹饪机器人制作的AI”午餐“。机器人提供了两种主食(炒面,炒饭)以及三种炒菜(孢子芥蓝,红烧肉,番茄炒蛋)供与会者选择。“令我很意外的是,这个饭菜的味道居然还很正宗。”在洛杉矶旅游的电影美术指导许颖这样感慨道。收听完上午的研讨会后,大家在室外餐桌和南加州的阳光下,进一步感受Ai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这场持续了七个小时的研讨会落下了帷幕,它向我们生动展现了AI技术与不同艺术领域结合的巨大潜力,但人们依然在思考,这种技术是否能真正提升艺术的深度,抑或是开始替代人类的想象力。或许在不断探寻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中,新的艺术形式将被激发,年轻一代也将在这个融合的新艺术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编辑:Leo Li
审校:Yiyi Zeng